《万历十五年》读书笔记

与其说是笔记,不如说是读后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 By Jihan


最开始因为推荐看这本书,推荐理由大概是:书中采用了独特的视角看待历史,用一种大历史观去评判历史。按照这种推荐,我尝试看了看,期初,我并没有感到什么是大历史观,书中章节通过几大人物为切入点来描述万历年间的历史,而我看到的这些人物,都是普普通通的人,感觉很是平凡,没有对清官的称赞,没有对改革者功绩的肯定,没有对大将军的夸赞。感觉他们只是尽力而为的普通人,都郁郁而终。
从对万历皇帝的描述,我感受到了一个从孩童懵懂->少年的励志->青年的壮志->中年的摆烂。年少的皇帝,九岁即位,上有母后,师长,下有群臣百姓。没有快乐的童年,年少即位,对于很多事情都依赖师长——张居正。少年时期努力学习,青年时期跟随张居正开始尝试改革;张居正死后,由于立太子的心愿无法达成,加上从小到大文官对自己的约束,而又无力改变。开始摆烂。
而张居正,则是一心想要进行改革的人,虽然书中对他的描写并感觉不到什么赞扬。可惜整个经济体制的结构,时代限制,文官集团限制,最后改革也并未成功,死前奉为太师,死后差点挖坟。
申时行则因为张居正的前车之鉴,加上自己又受张居正提携。他做首辅之时,则不敢大刀阔斧的改革,而是想采用中庸的办法来缓解朝廷内部的矛盾,按我们现在的话说,就是和事老。
而海瑞的描述,感觉就是一个偏执的人,一丝不苟正直的作风,有股出淤泥而不染的作风。但可惜的是,他想让这摊浑水变清澈。
我从其他地方得知的戚继光,完美抗倭英雄;用兵如神的大将军。而这里面,他的确非常有带兵打仗的军事天赋,并且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如此成就,也的确不凡。可惜也随着张居正倒台随之郁郁不得志了。
李贽说是一个哲学家,不如说一个空想家。好在有些才华,不然感觉很难混下去。按作者的说法,他最大的功绩在于:我们又多了一个视角看待当时的世界。
总体来说,上面六人,都是有心想要做出改革的人。张居正和申时行作为政治家,想通过政策改变来改变明朝当时的现状,海瑞也是同样如此。戚继光则想壮大国家的军事实力,万历皇帝当然想得到“尧舜之帝”的称颂;李贽则想从思想层面来找出道路。无一例外都失败了,和万历皇帝的“摆烂”关系不大,和张居正的“贪腐”关系不大,和申时行的“不作为”关系不大,和海瑞“刚愎自用”的改革关系不大,当然和李贽不切实际的哲学理论关系更不大了。关键在于当时整个社会固化的小农经济体制,对商业的不重视,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政治框架导致。
直到最后,我才渐渐明白这就是大历史观,历史的兴衰不在乎个人的英明或贪腐,而在整个社会形态(意识和经济基础)和政治体系是否脱节,个人的作用往往只能减缓或加速这一进程。而作者之所以专门拿出万历十五年来写(每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脱节),估计是万历年间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由胜到衰的转折点吧。

-------------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-------------